
山東遠村開“美顏” 農文旅三融合打造“世外桃源”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山東遠村開“美顏” 農文旅三融合打造“世外桃源”
家家安濟南6月6日電 (孫婷婷)濰坊市臨朐縣淹子嶺村從“十戶八走,空心村”到“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摘”、泰安市龍廷鎮掌平洼村從“一塊手掌大小的地”到“網紅螺旋井”打卡地、淄博市沂源縣魯村鎮龍子峪村從“大車小車進不來,過河脫了襪子鞋”到“家門口的藝術活化鄉村”……時下,地處山東革命老區、少人問津的多個偏遠小山村,“顏值”“氣質”不斷提升,農、文、旅三融合發展敲開致富門路,打造現實版世外桃源。
海拔876多米的淹子嶺村,被譽為“山東海拔第一村”,地處沂蒙山區臨朐、青州、沂源、淄川四縣界點,有“一腳踏四縣,雞鳴聞兩市”之稱。村莊周圍群山環繞,梯田遍布,云海奔騰,各個季節景致不同,成為國內觀測第二亮星“老人星”、體驗“手可摘星辰”的絕佳地。但長久以來,受限于交通不便,該村美景、美食只能“待字閨中”。
(無人機拍)濰坊臨朐淹子嶺村,如畫的鄉村美景,引來游客前往。 濰坊市委宣傳部供圖
“2015年,村里修建了主線31公里、支線24公里長的西部環山路,打通了山村與外界相連的通道,加速了山村‘蝶變’。”淹子嶺村支書國成勤告訴記者,該村結合當地實際,“靠山吃山”種植蜜桃,打造“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果”旅游鏈條。此外,該村變田園為景區、農家為客舍,把農產品變成旅游商品,以旅助農、以農興旅,鄉村游產業正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已過花甲之年的董繼興是淄博市沂源縣魯村鎮龍子峪村人。該村地處沂蒙山區腹地,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原有產業薄弱,經濟相對落后,是典型的農業鄉村。在董繼興看來,曾經的龍子峪村,就是個“大車小車進不來,過河脫了襪子鞋”的窮山村。地理環境導致該村多年發展遲滯,但也保留下了相對原始的自然村落與山水風光。
淄博市沂源縣魯村鎮龍子峪村的文化場館。 淄博市委宣傳部供圖
“村民們經常到村北的龍子湖邊遛彎,現在的村子既有兒時美好記憶,又如城市般舒適。”董繼興告訴記者,如今的龍子峪村,建成了萬畝桃園,村子成了“室外桃園”。村子還建一批文化場館,吸引作家、藝術家紛紛在此“落戶”,以藝術活化鄉村。此外,該村通過建設沂河源田園綜合體項目,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因四面環山,山澗溝底聚成洼地,形似手掌而得名的掌平洼村,位于新泰市東部龍廷鎮北九頂鳳凰山腳下。在掌平洼村黨支部書記劉方軍看來,“曾經的掌平洼村,祖祖輩輩村民缺水吃,靠天吃飯。大旱年份,人畜吃水都得到十幾里之外的山下去挑”。為解決吃水難題,村民耗時10年,鑿出一口直徑18米、井深26米的“網紅”螺旋井。
“我們村種植了1100余畝杏梅,是江北地區最大的杏梅基地,此外還有1000余畝油杏、李子、甜棗等各色時令水果,成為游客采摘的重要基地。”劉方軍告訴記者,村子依托老井資源和杏梅資源,做精“農旅”結合文章,已經打造成為“賞花游、采摘游、體驗游、紅色游”為一體的山東省3A鄉村旅游特色景區。
五蓮縣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抓手,靠山脫貧、生態致富,走出了一條有山區特色的生態產業扶貧之路。 日照市委宣傳部供圖
“玉米不繡穗、地瓜不撐紋、花生是個獨粒兒”是日照市五蓮縣蓮西區域的真實寫照。地處蓮西區域的石場鄉,多荒山、裸巖,土層只有不到20厘米的厚度,交通閉塞,“山貨不出,外貨不入”,一直是該縣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的“硬骨頭”“難中難”。
面對貧瘠的山區條件、偏遠的地理位置,石場鄉結合自然地形,通過規劃建設錯落起伏的綠地,形成微地形。同時,在各條道路兩側遍撒爬藤歐月、高桿月季等網紅花種子,串珠成線、連點成網,布置了1.2萬平方米網紅打卡花帶,吸引游客“近郊”游玩。此外,改善縣鄉道路,實現了出門石板路、出村硬化路、田間水泥路,山溝里的桃子、大姜、小米等特色農產品進了城,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從黃河灘區到沂蒙老區,從黃海對講門鈴之濱到運河之畔,山東越來越多的“遠山村”按下“美顏鍵”,“顏值”“氣質”雙提升,利用天賦青山綠水讓身處偏遠鄉村的村民創造金山銀山,感受鄉村生活的幸福與美好。(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