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繅絲”扎根石漠荒山 廣西邊境小縣“破繭重生”
家家安百色6月8日電 (記者 張廣權)拆繭、繅絲、織布、翻絲、修機、裝機......近日,記者走進廣西那坡縣永樂工業園區,只見工人們正忙碌地在廠房內進行絲綢生產工序的操作。
在蠶絲加工區內,一番熱氣翻滾的場景躍入眼簾。用沸水蒸煮后,包裹著蠶蟲的“鮮繭”實現了蠶與繭分離,再經過抽絲、烘干等一系列工醫護對講序,雪白瑩亮、輕薄柔軟的絲線就成型了。
原本在江南沿海地區才有的“繅絲”場景,如今正在廣西中越邊城那坡“上演”,并形成新的致富產業。
圖為成片的桑園。(視頻截圖) 張廣權
近年來,為積極推動鄉村振興,粵桂開展東西協作,深圳龍崗區引導廣東多家企業到那坡投資辦廠,這其中就有桑蠶業的下游企業。
2017年8月23日,深圳同益新中控實業有限公司在那坡成立公司。目前,該企業在那坡已建成22組繅絲生產線,結束了那坡無繭絲綢布生產的歷史。
“公司落戶那坡后,大力推進那坡同益新絲路新區絲綢生產線項目建設,有效緩解政府就業壓力,促進勞動力就近就業,實現增收?!蹦瞧峦嫘陆z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永波介紹,目前,公司正著手建設一條數碼印花生產線,在那坡建設集桑蠶繭收購、白廠絲生產、紡織綢布、煉染數碼印花的絲綢加工全產業鏈。
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與越南兩省五縣接壤,邊境線長207公里,曾系廣西極度貧困縣,屬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石漠化嚴重。過去,當地人要擺脫貧困,多以外出務工為主。
如今,桑蠶產業已成為那坡縣主導產業之一,并逐漸形成完整產業鏈。一株桑樹和一根蠶絲正在盤活總人口只有21.9萬人的那坡縣。
從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城驅車前往平孟口岸,道路兩旁桑樹連片,綿延數里,一眼望不到頭。在這個群山連綿的邊境小縣,民眾把桑樹種到山旮旯里,從石頭縫里“盤”出金銀。那坡縣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縣桑園面積10.43萬畝,桑蠶產業覆蓋127個村5000多戶,年產值達2.9億元。
圖為工人“繅絲”。(視頻截圖) 張廣權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那坡縣引領當地百姓種桑養蠶,嘗試破解邊境石漠荒山地區產業發展難題。種桑養蠶從采摘桑葉、飼養管理等,每個工序都有務工需求,這給村民們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
黃建華是那坡縣百合鄉清華村的農戶。幾年前,種桑養蠶對他而言,還很陌生。在他的記憶中,遍布山石的廣西中越邊城,桑樹更多是零星“點綴”農家小院的醫院對講系統“護院樹”。如今,這個“陌生”產業卻成了黃建華乃至更多那坡縣老百姓越來越熟悉的致富產業。近日,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蠶房喂蠶。黃建華所用的蠶房,系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對口幫扶建設。依靠種植的12畝桑樹,黃建華每年能養13——15批蠶,每批能賺約3800元,一年下來,通過養蠶,能年入5萬多元。
在清華村桑蠶核心示范區標準化生產基地,那坡縣百合鄉清華村黨總支部書記黃國際介紹,那坡縣利用幫扶資金,在此建設了89間集中大蠶房和1座小蠶共育室,清華村養蠶規模得以擴大。截至目前,清華村全村桑園面積達2800畝。
從陌生到熟悉,村民們逐漸接受了種桑養蠶。在黃國際眼中,從起步到興旺,扎根廣西石漠荒山的“江南繅絲”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