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科為文物和文化遺產提供智能科技保護與數字化服務
家家安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三星堆遺址13日再次發布其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備受關注。當天來自中國電科的消息說,秉持“從發掘之初就要保護好寶貴文物”的理念,中國電科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研發的多功能考古發掘集成平臺,相當于把先進實驗室搬到考古現場。
中國電科通過自主研發的先進技術和裝備,構建考古發掘現場預防性保護新模式,通過高科技加持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為中國科技考古工作進行了一次突破性探索。
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中國電科研發多種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裝備、提供多樣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數字化服務,用智能科技“硬核”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推動中華文化瑰寶“活”起來。
在發掘中保護,為文物和文化遺產建造安心的“家”
為建立安全存儲環境,中國電科自主研制出溫濕度等監測終端,無線室內環境質量監測終端,免補水微噪聲凈化調濕一體機、照明調控等文物保護裝備。
在此基礎上,中國電科打造文物保存環境綜合管理平臺,形成從監測到調控、微環境到大環境,全方位的預防性保護系統解決方案,還開發出針對不同文物類型、形狀、材質的存儲裝備和軟件平臺,廣泛應用于布達拉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數十家文博單位。
為打造嚴密的“防護網”,中國電科研發出智慧文博一體化管理系統,提供預警系統等定制化服務,不僅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安全,也守護游客安全。目前,該系統已服務敦煌研究院等全國70%文博單位。
此外,中國電科還開展不可移動文物安防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研發振動、傾斜、土壤傳感監測裝置,結合北斗三號短報文,保護野外長時間、強照射、無信號、無人看守的文物。
數字化服務,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會“說話”
為讓歷史可感知、讓文物會“說話”,中國電科數字賦能文物和文化遺產管理和利用。
聚焦文物和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歸集需求,中國電科支撐四川省建設文物數字化管理平臺,收集整理省內博物館、文保、考古、鑒定等相關單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信息,并基于地圖GIS技術進行可視化展示,實現全省文物數字化資源的整合、存儲、共建、共享,推動文物數字化資源的規范化、專業化、均衡化、智慧化發展。
由中國電科用數字化建設、即將在重慶建成的中國三峽博物館“體驗三峽”數字展廳,開放后將讓觀眾“一站式”了解三峽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底蘊豐厚的歷史遺跡。
為全面展示文物和文化遺產信息,中國電科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將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信息,進行高精度、全方位的數字提取、處理、分析,形成“數字文物”。在此基礎上,依托人工智能和聲光電等技術,運用云展覽、全景漫游等載體,提升博物館展陳的科技性、創新性、趣味性、互動性,提升文物保護力、社會服務力。
數字賦能,還讓博物館彰顯出溫度和深度。中國電科透露,今年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數字孿生系統已升級到2.0版,在1.0版本基礎上,升級消防、沉降、數據安全相關功能,以及智慧監測能源消耗、無線門鈴監督用水用電垃圾清運情況等內容。
據介紹,2.0版本更加強調面對觀眾的服務和體驗,可根據用戶位置,提供不在館、在館兩種場景。不在館用戶能在線參觀云展覽;在館用戶在線登錄后可了解各樓層文物分布,在線查看各展區的客流熱度,避免人員密集,減少安全隱患,并可借助小程序享受語音解說服務,快速找到所尋位置。(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