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林下養鵝“達人”劉玲:美了生態 富了口袋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家家安通遼6月13日電 題:林下養鵝“達人”劉玲:美了生態 富了口袋
家家安記者 張林虎
“在林地里養鵝,產生的效益是最高的。樹為鵝遮陰,鵝為樹除草,鵝的糞便被林地吸收又長出茂盛的草,形成了生態種養良性循環。”13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章古臺村村民劉玲如是說道。
天色微亮,此起彼伏的“嘎嘎”聲打破章古臺村鄉村的寧靜。這幾天,劉玲對養殖場只有18日齡的鵝雛格外留心。
“養鵝周期短,見效快,但掙的是辛苦錢。”劉玲說,1日齡到20日齡的鵝雛,需要一天24小時看管,擔心怕冷可視門鈴聚堆,壓壞了鵝雛;20日齡到40日齡鵝雛怕雨,要做好雨天的鵝雛管理工作尤為重要。
2017年,劉玲去遼寧時,發現養鵝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當地林下經濟發展得有聲有色,養鵝的挺多,而且效益都不錯。”經過一段時間考察,劉玲決定做開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當時養鵝在開魯是一個空白。”劉玲很快成立了養殖場,將自家200畝林地充分利用起來,建起鵝舍,開始養鵝。
圖為劉玲給鵝雛喂草。 石晶晶
劉玲養鵝并非一帆風順。“除了資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不懂技術。”劉玲坦言,“到處學習,但別人也有所保留,很多關鍵的東西學不到,只能自己琢磨研究。”
于是,劉玲遍訪周邊養殖戶和高校畜牧專業專家求學技術經驗。不僅如此,她還購買了關于肉鵝養殖技術方面的書籍,擠出時間深讀和研究,想方設法提升知識和本領。
“現在鵝只要是有點啥毛病,我自己就能看出來,成了半個獸醫了。”劉玲笑著說。
“林蔭下是鵝最喜歡的地方,草和樹葉則是鵝最喜歡的美食。”說起鵝的習性,劉玲如數家珍。“林下養鵝不僅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也不錯,林下鵝肉質更結實,毛翎更美觀。”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劉玲的養殖業發展得風生水起。隨著養殖技術和經驗的不斷成熟,養殖規模也從最初的幾千只,穩定到現在的年平均養鵝3萬只,遠銷全國各地。
鵝吃林中草、草肥林下鵝、鵝壯林中樹……如今,劉玲的養鵝基地楊樹成茵,樹林下鵝舍整齊排列,上萬只鵝雛成群結隊嬉戲奔跑,遠遠看去,鵝雛奔跑的路線形成了白色的浪濤,時而奔涌向前,時而集體退去。
“只要鵝的規模夠,銷售不成問題,而且還會上門收購。2021年秋天那季鵝是最值錢的,一只鵝純利潤在40元錢。今年效益肯定也差不了,計劃養30000只,目前是18000只。”劉玲說,光現在這些鵝也能給她帶來50萬元的純收入。
圖為近萬只鵝雛在奔跑嬉戲。 呂志敏
劉玲依托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立體養殖,從而實現優勢互補,達到種養效益最大化,她也從一個技術小白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鵝專家和致富能手。
今年是劉玲第6年養鵝,看tuya可視對講到她養鵝效益這么好,周邊的村民們也紛紛加入了養鵝隊伍中。對于這些前來“取經”的人,從買鵝苗到買飼料再到賣大鵝等各個環節,劉玲都會毫無保留地傳授。
“教他們怎么去養,怎么能把成活率提高,同時幫助他們打開銷路。”劉玲說,今年白鵝市場好,利潤比較可觀,村民們都增收了,努力沒有白費。
“個人的成功只是個開始,我希望帶領著十里八鄉的村民們一起養鵝發家致富,讓日子越過越紅火。”劉玲說。(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