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歙縣:華僑村的撂荒地被盤活了
家家安安徽歙縣6月21日電 (成展鵬 潘成)6月21日,正值甜玉米上市時節。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鄭村鎮棠樾村的撂荒閑置土地復墾項目現場,一株株鮮嫩的甜玉米苗傲然挺立,生機勃勃。村民們三五人一組,采收甜玉米上市。
棠樾村村民采收玉米。 潘成
棠樾村槐塘自然村是當地有名的華僑村,全村有近一半村民在國外務工定居,土地閑置、撂荒情況較為普遍。為牢牢守住土地紅線,今年棠樾村積極對上爭取項目支持,整合資金130多萬元,流轉閑置土地65.5畝,打造村集體示范種植基地。同時,依托新組建的“強村公司”,探索“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在解決土地撂荒難題的同時,村民不僅可以通過流轉土地獲得收益,還可以通過基地務工增加收入。預計基地年帶動村民參與務工約1500人次,產生務工效益約15萬元。
“走路十分鐘就能到基地,不僅能照顧到家里,收入也還可以,而且跟著基地干,學學技術,以后自己也種上幾畝,生活肯定是越來越有奔頭。”今年59歲的張林紅已經在基地務工近三個月,每天八九十元的收入,讓她很滿意。
涂鴉可視對講
棠樾村村民采收玉米。 潘成
千里平疇成沃野,疏經通脈地生金。據介紹,棠樾村種植的水果玉米既可鮮食,也可菜用,市場價值是普通玉米的數倍。同時,通過“輪作套種”模式,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玉米、套種小香薯等糧食作物,預計全年產出水果玉米60噸、小香薯45噸。“從原來的撂荒地,到如今一地多用,畝產效益可以增加四到五倍,不僅實現糧食播面、一鍵報警呼叫單產的‘雙提升’,為我們村集體帶來年收入近8萬元,而且我們采取‘保底+分紅’的利益分配機制,農戶也能切切實實地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棠樾村村民將采摘的玉米送往銷售點。 潘成
據棠樾村黨總支書記、主任劉玉雷介紹,今年初以來,歙縣鄭村鎮棠樾村通過“黨建+產業”模式,流轉利用村內撂荒土地,依托“強村公司”統一運營,以點帶面、連片打造村集體示范種植基地,通過“輪作套種”模式,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玉米、紅薯等糧食作物,讓“沉睡”土地煥發新活力。而且,依托這一產種植基礎優勢,棠樾村還將申請農特產品地域品牌商標,謀劃棠樾村農(特)產品生產包裝無塵車間和淘寶、抖音電商直播小店,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營銷力度,逐步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