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脈:興也職場八卦,困也職場八卦
脈脈,這個總是沖在互聯網“吃瓜”前線,爆出各家企業“猛料”的平臺,或許沒有想到,自己也成為了這類事件的主角。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6月22日,有媒體報道稱,脈脈在端午節后,開啟了一輪比例為30%的裁員計劃。
對此,脈脈方面很快回應,公司近期對員工做了結構性調整,整體優化比例小于15%。脈脈表示,2021年脈脈擴張較快,人員規模較去年年初增加近一倍。此次結構優化,是對擴張節奏的一次調整。
回顧脈脈的發展,2013年10月,脈脈以為用戶構建“二度空間”人脈為吸引點、以“匿名社區+實名認證”為內容引擎正式上線,吸引不少大型企業員工加入。
創始人林凡在2021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表述:“拼多多60%的員工都是脈脈的日活用戶;字節跳動有8000名研發工程師,其中6000名活躍在脈脈的職言、同事圈里。”
脈脈的匿名社區功能,也讓脈脈有著“互聯網茶水間”、“互聯網吐槽大會”、“大廠噩夢等稱號”。
如今脈脈已經成立近9年,作為中國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遲遲沒有上市;而此次裁員風波背后,企業又是否面臨挑戰與危機?
脈脈的職場社交平臺進化史
聊到脈脈的職場社交進化史,領英(LinkedIn)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領英成立于2003年5月,總部位于美國,平臺主要為用戶維護自己在商業交往中認識并信任的聯系人,俗稱“人脈”。
2011年1月,據公開資料,領英在全球用戶總數已超過2億人,是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2011年5月20日,領英成功在紐交所上市。
當時的領英還沒有向中國市場開放,而脈脈嗅到了這個潛在機會。
2013年10月脈脈正式上線,但與領英不同的是,脈脈創新性地允許用戶以匿名的形式分享內容,也就是匿名社交。
脈脈創始人林凡表示:“當時考慮很簡單,我們發現,中國的職場里大家普遍壓力都比較大,用戶有非公開表達的需求。”
在脈脈成立后沒多久,2014年2月領英也成立了中國子公司,推出了領英中文版,同時中文版上線3個月就新增了300萬用戶,而彼時搶跑的脈脈僅積累了80萬用戶。隨后,領英還開發了年輕化職場社交軟件“赤兔”,也上線了匿名交流區。
在脈脈與領英的初期對戰中,脈脈弱于自帶光環的領英。
為了應對競爭,脈脈開啟差異化路線。2014年脈脈將口號從“中國版領英”改變為“工作版微信”。軟件的最新版本推出了群聊和私信功能,弱化招聘工具色彩,重心進一步向“職場社交”傾斜。
而另一方面,領英進入中國一段時間后,開始出現嚴重“水土不服”。
首先,領英在頁面設計上,不少網友吐槽并不符合中國用戶的操作習慣;其次,領英進入中國后依然以郵箱為社交聯絡的基礎,而不是中國用戶習慣的手機號。
前領英中國總裁沈博陽曾表示:“2014年領英剛創立的時候,(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問我,你覺得領英App最需要的功能是什么?我說需要支持手機號注冊。”
開通手機號注冊功能,領英居然用了兩年。可以看出領英在中國的“水土不服”,主要源于企業內部的管理矛盾。
對手的“慢”,給了脈脈更多機會。
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19年6月,脈脈的月活數據為740.5萬,領英僅剩88萬。而在2020年6月份,脈脈用戶總數突破1.1億。
如今,我們再看脈脈的成功,總結下來可以概括為:
首先通過強有力的硬廣不斷提高品牌認知度;
其次通過基于關系鏈(手機通訊錄、微博),通過數據挖掘脈脈會自動計算用戶的關系鏈,不需要像領英那樣從0開始建立社交關系;
最后,脈脈的“職場八卦”(職言)板塊讓原本習慣娛樂化社交的中國人逐漸接受了職場社交的概念,增強了用戶的粘性。
其實近幾年,脈脈被討論得最多的也是它的“八卦屬性”,許多互聯網大事件都與脈脈相關,比如美團收購摩拜、熊貓直播被傳賣身、陸奇離職百度等。企業的內部事件,通過脈脈提前曝光,逐漸被“吃瓜網友”放大為一個大新聞。
“招聘+會員+廣告”成為脈脈營收的三駕馬車
要了解脈脈的賺錢模式,我們可以先參考領英。
領英財報顯示,企業的營收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人力解決方案收入、營銷解決方案收入、高級訂閱服務收入。
據領英2015年年報(領英于2016年被微軟收購),三項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62.76%、19.44%、17.8%,招聘業務是企業的主要營收來源。
與領英類似,脈脈的營收也由招聘、廣告和會員付費這“三駕馬車”驅動。
2021年初,脈脈創始人林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最早最大的收入是廣告,其次是會員、招聘。不過2020年招聘起得很快,已經變成1:1:1了。
當然,脈脈的三駕馬車,各自有各自的局限。
招聘業務來看,雖然脈脈推出了“企業號2.0“、“可以聊”等功能。但一方面,與BOSS直聘、拉勾網、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一眾老玩家對比,脈脈仍不具備流量優勢,在用戶心智養成上也比較欠缺;另一方面,脈脈“職言”上的用戶對于企業褒貶不一的評價,也讓企業害怕在脈脈上招聘會“引火上身”,也就是說“職言”讓企業端用戶陷入兩難。
其實,2019年林凡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曾直言:以前每次開會時候,廣告、招聘的負責人跟職言的負責人都要打架。廣告部門會認為,“因為職言這個負面,廣告主都不投預算了!”招聘業務負責人也會抱怨,“那邊公司HR在招人,但這邊還有這么多負面,他們怎么招?”
會員業務來看,脈脈有“脈脈會員”與“脈課堂”2種盈利模式。脈脈會員類似領英會員,可以查看特定人群聯系方式,C端會員費用從每個月58元到每年1880元不等,企業家會員年費為16800元。
脈脈商業戰略聯合創始人王倩曾如此解釋:“58元和1880元的會員體系是為銷售、HR這種剛性找人需求來構建的。普通用戶在平臺上每天可以加6個人,只能看到有限的信息。但是成為會員,就可以更好地觸達目標人群,也可以看到更完整的信息。”
但有多少C端用戶會為了找人付費呢?或者說,成為會員后,真的能夠順利滿足用戶的找人需求嗎?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據黑貓投訴數據,截至2022年6月23日,關于脈脈的投訴一共有3799條,絕大部分用戶投訴都圍繞“自動續費”相關問題。
廣告業務來看,廣告終究是流量經濟,而脈脈的受眾較為有限,不可能成為微博、騰訊這類的廣告大戶。同時,前面提到的“職言”上的負面評論,也會影響廣告主的投放意愿。相對來看,脈脈廣告的想象空間有限。
如今,脈脈確實擁有了過億的注冊用戶,其中有不少流量來自職言的娛樂屬性,但這也同樣讓脈脈處境艱難。
如今的脈脈,更像是親手把企業和職場員工放在了對立面。而脈脈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傾向任何一方,都會使自己的商業價值隨之崩塌。
脈脈轉型“職場大眾點評”存在商業模式悖論
2022年2月,脈脈推出“先看點評,再找工作”的公司點評模式,引發全民熱議,褒貶不一。
脈脈一直很想撕掉“大廠的茶水間”的標簽,林凡說:“我們更希望可視對講門禁我們的標簽是職場的大眾點評或者公司的大眾點評。”
林凡的說法是:“消費點評,讓差評店鋪消失了;脈脈公司點評,將讓差評公司消失。”
但“職場版大眾點評”,真的是脈脈的新機會嗎?
對于“看點評,找工作”模式,脈脈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脈脈嗅到了招聘行業的發展機會,想要側重招聘業務發展;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緩解“職言”負面評論帶來的困擾。
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都做點評,大眾點評與求職平臺的商業模式并不相同,這也導致脈脈做“職場大眾點評”很難行得通。
首先是點評人的身份不同。對于消費類點評來講,消費者是去花錢的,也就是“上帝”,消費者自然具有更強的話語權。而職場點評則不同,求職者是去找工作的,企業和員工是雙向選擇,求職者會經歷一個“被選擇”的過程。據中國就業研究所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同比下降11.2%,而tuya可視對講求職者的數量上升37.8%。這說明與消費點評相比,求職者作為點評人的話語權是有限的。
其次是衡量標準難統一。消費點評的衡量體系相對簡單,消費者大多圍繞環境、服務質量、性價比等展開。而對于公司,每一個求職者的個人條件不同,目標價值也不同;相關企業評價對后來者未必具有指導意義,甚至會有失偏頗。
最后,招聘行業一般是賺企業的錢,如果單指望用戶付費,不僅用戶會流失,企業也會因此流失。因此,招聘企業的商業化方法一般是把用戶當“商品”。
如果“職場版大眾點評”的商業變現模式也是如此,那么脈脈就需要與大量企業用戶進行合作推廣。屆時,平臺或會為部分企業操縱惡意差評、虛假好評,并以此進行不正當競爭。脈脈就可能會淪為新型輿論戰場,也極有可能失去賴以生存的用戶口碑。
“實名認證+匿名社區”這一模式,讓脈脈成為登頂中國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但與此同時,它也陷入了自己編織的困境之中。
脈脈很想撕掉“互聯網八卦間”的標簽,但它又怕撕掉標簽后也削弱了自身價值。
回到變現上,脈脈仍然在“打工人”和“企業主”的雙重壓力之下進退維谷。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