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被證實——科學家觀測到雙星共有包層演化過程
科技日報北京7月7日電 (記者陸成寬)7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線發表一項關于雙星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澳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剛剛完成共有包層拋射的雙星系統,被拋射的共有包層正以約每秒200千米的速度離開雙星系統。這是天文學家首次在觀測上發現雙星共有包層演化過程的直接證據。
“如果把雙星共有包層比作一個‘雙黃蛋’,那么兩顆恒星是‘蛋黃’,共有包層就是‘蛋清’。我們看到了‘雙黃蛋’的‘蛋清’正被拋向太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韓占文形象地比喻道。
宇宙中絕大多數發光的天體都是恒星。約一半的恒星處于雙星系統之中,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繞轉。雙星演化既能改變恒星既有的演化命運,解釋恒星世界的絕大部分謎團,又可以形成雙黑洞、雙中子星等天體。
所謂雙星共有包層演化,是指雙星中的一顆恒星由于物質損失劇烈膨脹,其外層將另一顆恒星包裹,形成一個共有包層的過程。“雙星共有包層演化是雙星演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韓占文強調。
處于共有醫護對講包層中的恒星,其既有演化路徑可視對講門禁被打斷,隨后的演化命運將由共有包層演化過程決定,共有包層有可能被拋射,形成短周期雙星,或兩顆恒星并合成一顆恒星。
早在1976年,天文學家就提出了雙星共有包層演化過程理論。“但近半個世紀以來,這個共有包層一直沒有被觀測到,使得人們很難知道這一演化階段真實發生了什么。”韓占文說。
基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3米寬視場望遠鏡和開普勒衛星等觀測數據,研究人員在南半球發現了一個距離我們23000光年的雙星系統,兩顆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它們周圍有一個正在膨脹的殼層,以大約每秒200千米的速度離開雙星。這個膨脹的殼層被證明是大約1萬年前被雙星拋射的共有包層。
“這一發現把一個理論設想變成了現實。天文學家不僅在觀測上首次看到了雙星共有包層演化的證據,而且還可以通過觀測來精確刻畫這一關鍵過程。”韓占文說,這是本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發現,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只能大致形象地描述這一過程,并沒有直接觀測證據。
對此,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布萊恩·施密特評論道,該重大發現為深入理解共有包層演化打開了新途徑。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