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武邑三萬余株古棗樹煥發新生機 年經濟效益逾千萬元
家家安衡水8月24日電 (崔志平 張保衛 孫艷雪)8月24日,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龍店鎮朱家莊村的古棗園里,一棵棵虬曲蒼勁的百年棗樹郁郁蔥蔥,一串串或紅或綠的大棗掛滿枝頭,甚是喜人。
武邑縣龍店鎮的棗樹栽種已有上千年歷史,現存較大的兩個棗園有500多畝,主要分布在龍店鎮朱家莊村和韓村周邊,因棗樹耐旱且生命力頑強,又被稱為“鐵桿莊稼”。
武邑縣龍店鎮朱家莊村古棗園內掛滿枝頭的大棗。 張保衛
人臉識別門禁 “朱家莊村現存棗樹300多畝8700多株,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棗樹就有2000多株,經過近幾年的老舊樹種改良,成立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使這些老棗樹又煥發出了新生機。”武邑縣一紅棗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朱敬飛說。
朱家莊村棗樹種植戶朱建府說,“我家種了80多棵棗樹,都是老輩子傳下來的,合作社把我這些棗樹流轉過去統一管理,每年流轉費就能收入10000多元。”
工人們正在打棗。 張保衛
當日,來自滄可視對講州的大棗收購商柳學永正在忙著收購新大棗。他說,每年都來這里收購青棗,這里的大棗皮薄、肉厚、果糖含量高。前些年由于是家家戶戶自己管理,收上來的大棗品質不一,現在與當地合作社合作,實行訂單收購,大棗品質有了保障。
工人們在將收獲的大棗裝袋。 張保衛
據武邑縣農業農村局果樹站站長駱文忠介紹,近年來,由于棗林產權分散在各戶之中,疏于管理維護,產量不高,造成了資源浪費。為使這些古棗樹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生機,武邑縣通過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合作,通過嫁接改良老舊樹種,并在較大規模棗園實行水肥一體化管理,使武邑大棗產業煥發出了新活力,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工人們在將裝好袋的大棗裝車。 張保衛
目前,武邑縣現存50年以上樹齡的棗樹30000余株,經過樹種改良和加強管理,每年產生經濟效益逾1000萬元。(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