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假期觀察:老街經濟火熱 文化與美食成關鍵因素
家家安臺州10月7日電(邵燕飛 傅飛揚)“真美,很有江南水鄉的味道。”國慶期間,東北姑娘李慧慧在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的葭沚老街感慨道。在當地工作的她假期沒有回老家,而是選擇打卡這座城市的各個文化地標,第一站便是老街。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和李慧慧一樣,度假方式逐漸從跨市、跨省游轉變為本地游、周邊游,“藏匿”于市井的老街也因此受到更多關注。國慶期間,浙江多地老街人頭攢動,各類網紅打卡點、文創產品、傳統小吃、民宿等“點燃”老街經濟。
葭沚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屬于閩北建筑風格。老街內流水潺潺,假山小品隨處可見。秋風拂來,老街的閣樓上鈴鐺隨風擺動,聲音悠揚。
據了解,葭沚老街的文玩小吃并不多,其主要以文創、藝術等元素見長。“我非常喜歡老街的氛圍,經常來這里閱讀。”當地市民李莉說,節假日在老街買一杯咖啡、點一份小吃,靜靜坐在角落看書,一坐就是一整天。
國慶期間,一場名為“蝶古巴特藝術”的活動在老街進行——或是家長帶著孩子,或是三五老友,將自己喜愛的圖案裁剪、拼貼在帆布包上制成DIY環保袋。活動受到了參與市民的一致好評。
此外,老街還開展越劇鑒賞、皮具手作、相聲表演等一系列“喜迎國慶·文明同行”免費文藝活動,7天不重樣。
溫州五馬街一角。 戴文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老街。
作為無數溫州人鄉愁記憶的起點,相傳始于東晉的可視門鈴五馬街在國慶期間“換上新衣”——經過數月的改造提升,位于五馬街的曹仙巷、解放街后巷于10月1日重新回歸。
如今,穿梭在老街的巷子里,一排排民國風格的騎樓古建筑格外吸睛,抬頭望去,滿眼的植被與盛開的鮮花相映成趣,手作燈籠與傳統牌坊則增添了濃郁的坊巷文化氛圍,營造出“穿越時空”的觀感。
當地市民李念(化名)認為,巷子還是原來的巷子,但是里面的內容更加豐富,業態更加多樣,而文化元素的加入讓它有別于其他巷弄,擁有了自己的味tuya可視對講道。
“此次改造提升,我們通過完善電力、環衛、消防等基礎設施,修繕和加固傳統建筑整體結構,加強生態環境和豐富業態布局等方式系統開展。”五馬歷史文化街區相關負責人說,為有效提升旅游消費質量,他們還以鹿城坊巷文化為支撐點,深挖老街古巷文化并融入當代美學理念,以塑造高質量的文旅打卡地來增強民眾的幸福感。
據統計,10月1日以來,該街區最高單日客流量逾20萬人次。
臭豆腐、茴香豆、梅干菜、奶油小攀……在紹興市越城區倉橋直街,老街與美食相得益彰。游客漫步其中,常被當地特色美食的香味與攤販們的吆喝聲“推”著走。
在這里,商戶們見證了國慶期間老街的“旅游熱”。當地相關部門介紹,10月1日至10月6日,倉橋直街日均客流量逾1萬人次。
“紹興是‘中國黃酒之都’,很多游客都是行家,專程來體驗黃酒文化。”在倉橋直街經營黃酒制品的夏玲(化名)表示,店里的一百多款產品都和黃酒有關,近五年來她在老街上開了兩家店,“國慶這幾天生意很好,我們推出的水果味黃酒很受年輕人歡迎。”
記者采訪過程中,一位來自杭州的游客進入了夏玲的店鋪,他替妻子和女兒分別購買了黃酒棒冰與黃酒酸奶。沒多久,一家三口的身影便消失在了老街的人流中。(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