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 繪就“詩”和“遠方”新畫卷
家家安濟南10月9日電 (李明芮)記者10月9日從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舉行的“山東這十年”系列主題發布會上獲悉,山東省文旅系統創新實干,奮勇爭先,全力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繪就“詩”和“遠方”新畫卷。2021年實現文旅產業增加值6867.2億元(人民幣,下同),占GDP比重為8.26%。旅游總收入從2012年的4519.7億元,增長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萬億元,年均增長13.7%。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李國琳從5個方面介紹了十年來山東文化和旅游發展情況。她說,十年來,山東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整體走在中國前列,對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貢獻度不斷提升。
十年來,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精品旅游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總體實力大幅提升,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作出積極貢獻。培植“雁陣形”產業集群23個、領軍企業17個,建成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17個、省級149個,尼山圣境、融創文旅城、青島東方影都等地標性項目相繼建成。全省5A級景區達到14個,現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家、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44個,旅游民宿集聚區16個。
十年來,山東省獲得國家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38個,居中國第一。李國琳介紹到,山東圍繞增強民眾的文化獲得感,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著力提高服務效能和民眾滿意度。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五級服務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山東省建有公共圖書館154個、文化館對講門鈴155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821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6.5萬個,各級各類博物館647個。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王廷琦在介紹山東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相關情況時表示,山東“海岱考古”品牌持續擦亮,為實證中華文明提供有力支撐。該省深入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山東課題研究,西孟莊遺址、跋山遺址、稷下學宮遺址、趙家徐姚遺址、瑯琊臺遺址等取得重大考古發現,在實證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構建山東古代歷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定陶漢墓、沂水紀王崮春秋墓葬、章丘焦家遺址、滕州崗上遺址等,先后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省累計入選數量位居中國第四位。開展山東沿海、威海灣定遠沉艦等涉水文醫護對講物考古,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甲午海戰研究提供了嶄新資料。
文化創意產業和精品旅游產業被列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孫樹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稱,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省文旅產業呈現總量擴大、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良好態勢,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作出了積極貢獻。山東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上持續用力,推動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文旅產業向現代化、智慧化、品質化轉變。大力實施“旅游+”行動計劃,推動旅游業從觀光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綜合功能轉型。持續完善產品供給體系,推出各類主題旅游產品(線路)2600余個,構建“好客山東”文化旅游品牌體系,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民眾參與度也越來越高。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付俊海在介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情況時說,該省各級文旅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該省非遺保護工作基礎不斷夯實,非遺名錄體系不斷健全。山東省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8個,國家級名錄186項(居中國第二位),省級名錄1073項,市級名錄4121項,縣級名錄12758項;現有國家級傳承人88名,省級傳承人424名,市級傳承人2553名,縣級傳承人8025名。
發布會上,李國琳、王廷琦、孫樹娥、付俊海還圍繞山東省舞臺藝術創作情況、山東旅游業發展情況、山東省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回答了記者提問。(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