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土地上振興路:贛北百萬元集體經濟“示范村”煉成記
家家安江西彭澤10月11日電 題:紅土地上振興路:贛北百萬元集體經濟“示范村”煉成記
作者 黃裳 王華 袁昕
長江之畔,彭湖高速公路穿過江西彭澤縣黃花鎮東紅村,一排排溫室大棚矗立路旁。秋日暖陽投射在大棚內,棚內辣椒、黃瓜和貝貝南瓜長勢正旺。
這片占地400畝的大棚,是東紅村的“搖錢樹”,大棚實行水肥一體化施肥灌溉模式,推廣應用優良種苗和生物有機肥料,借助先進技術實現果蔬提質增收,至今已連續五年收益穩定,今年夏天出產50萬斤西瓜,僅此一項作物產值超百萬元。
東紅村曾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也是典型的農村產業空心村。村莊老舊、產業薄弱的“落后村”如何“逆襲”成為村集體經濟破百萬元的“示范村”?在東紅村大力推進項目建設的進程中,探尋到“荒地變基地”“單產變多元”“難點變亮點”等鄉村振興“密碼”。
東紅村周邊原有大量閑置荒地,為盤活土地資源,規模化發展大棚蔬菜產業,東紅村聯合周邊其他6個村,共同集資3000萬元先后興建400畝大棚蔬菜基地,實施“七村聯建,以強帶弱”工程。
東紅村400可視對講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成為村集體經濟“搖錢樹”。 袁昕
當地成立綠安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大戶”模式,以資產入股、農戶參與、大戶管理、利益聯結的經營方式,有效促進大棚蔬菜種植產業穩定發展。
大棚蔬菜產業為東紅村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村民程海龍正在大棚里負責日常生產管理。“大棚里平時有50多個人在工作,每人每天工資100元至150元,在采摘旺季時,每天用工人數會超過200人,基地每年發放工資100多萬元。”程海龍說。
田間地頭種植的蔬菜,如何以最新鮮的狀態走上餐桌?為完善蔬菜銷家用門鈴售產業鏈,當地引入眾合供銷智能集配中心,為大棚蔬菜提供運輸、存儲、冷鏈加工、銷售等服務,并與九江聯盛超市等企業達成供銷合作,讓瓜果蔬菜順利進入周邊市場,既解決了蔬菜銷路問題,也緩解了百姓“菜籃子”壓力。
大棚蔬菜基地旁的朱子文化村,是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后人的聚集村,為挖掘國學文化,用好文化品牌,創新打造文旅產業,東紅村探索產、學、研、游一體化建設,將農耕文化與朱子國學文化融合發展。
在這里,游客和學生們可以栽種、采摘蔬菜,體驗稼穡之艱與豐收之樂,還可以參觀國學館、君子六藝園、儒學園等具有濃厚氛圍的文化景點,感受國學經典和朱子理學魅力。目前該村也正在申報國家3A級景區。
東紅村通過成功打造“基地研產—部落研學—文化研游”新模式,將生態農業、農耕教育、傳統文化、休閑旅游等項目融合發展,創新開拓文旅特色產業,有效拓寬了集體經濟發展新路。
為有效盤活閑置人力資源,東紅村成立勞務公司,吸納在家務工以及返鄉務工的農民,由村集體統一向周邊工程項目輸出泥工、瓦工、油漆工等勞動力,增加農民就業,提高群眾收入。
東紅村村主任朱勝忠表示,為增加集體產業發展,東紅村建造了兩座50KW光伏發電站,年收益約9萬元。加上大棚租金收入、冷鮮物流倉庫租金收入、勞務公司和村投公司收入,東紅村已形成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經濟組合鏈,村集體經濟收入已超過百萬元。
富不富,看鄉親,美不美,看鄉村。隨著東紅村經濟產業發展加速,該村的人居環境也變得更美,設施也日益完善。全村鋪設了3萬余平方米瀝青路面,亮化了13個自然村,綠化面積達到4萬余平方米,亭臺樓閣、廣場游園、健身器材、停車場、公廁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如今的東紅村,“內在美”與“外在美”兩美相融,美美與共。村集體產業發展不斷加強,農民持續增收,該村也成功獲得九江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榮譽。朱勝忠表示,下一步該村將繼續深入推進各個項目進展,做大做強特色經濟,讓人人參與產業發展,戶戶共享鄉村振興成果。(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