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藤編“編織”新生活 非遺為鄉村振興“賦能”
家家安西安11月12日電 題:古老藤編“編織”新生活 非遺為鄉村振興“賦能”
作者 李一璠
“藤編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我們致力于在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品牌,帶動當地老百姓共同致富,也讓更多人感受到非遺產品古老質樸的獨特魅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藤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說道。
據了解,漢中藤編是以青藤為基本編織材料,運用多種編織技法進行的藤竹結構或純藤結構的器物編織。2021年,“漢中藤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我的家鄉在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水井村。地處巴山腹地丘陵地帶,山清水秀,氣候濕潤,空氣宜人,植被茂盛,漫山遍野都是青藤和棕片棕葉。當地民眾依靠藤編、棕編和扇編等手工技術編制產品增加家庭收入。”陳良順說道。醫院對講系統
圖為陳良順正在制作藤編工藝品。 受訪者供圖
談及與藤編的不解之緣,陳良順說,他從小就接觸藤編技術,15歲就跟父親學習編制技藝,“我曾多次去寶雞鳳翔縣,渭南華州區調研考察關中地區的柳條編藝技術;去云南、廣東等地拜師學藝,博采眾家之長,然后在家鄉帶了不少徒弟。”陳良順回憶道,為改變單一的產品樣式,“走南闖北”吸收各地方技藝的過程,至今讓他記憶深刻。
因藤編工序復雜,編制技藝難度大。其主要工序就有剝皮、撕條、編織、釘串、盤花、鎖邊、纏腳等幾十道。單編織手法、編織花樣也有幾十種,一把藤椅的完成,經過兩三位工匠之手才能完成。
在陳良順看來,藤編傳統工藝要得到傳承發揚,需要長期的培訓和實踐,將傳統的編制技藝轉化為文化產品或生活用品,進而轉化為富民產業和經濟效益。
圖為漢中藤編工藝品。 受訪者供圖
為了使藤編工匠和村民盡快掌握新工藝、新技術、新理念,陳良順組織成立了培訓中心,貧困戶可直接接受免費培訓。2018年,經過培訓后,與近百戶貧困戶家庭簽訂手工編織幫扶合同,全年收購貧困戶藤編、棕編、扇編產品68000余件。
為了擴大全國的銷售渠道和市場,2015年,陳良順的兒子陳凌凱負責組建了電子商務團隊,開展電子商務工作,現已在多個電商平臺開設16個店鋪,并建立線下體驗店。
傳統產品插上了現代電子商務的“翅膀”,來自漢中的藤編產品銷售至國內外。“2015年開始在網上銷售棕葉蒲扇,2017年銷售就已達11萬把。一把小扇子帶動了龐大的扇編隊伍,一年時間就把當初的5家編織戶發展到170多家。”陳良順說道。
目前,陳良順等一批藤編產業發展帶頭人以家庭工廠為依托,憑著“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不僅帶動了全村,還輻射周邊6個村共同成為“藤編財富”的受益者。
“未來,我們計劃打造藤編非遺小鎮,讓全國各地的游客來體驗藤編技藝,讓更多的人喜歡上藤編,希望將漢中藤編傳承下去。”陳良順說,漢中藤編不僅是古老的傳統技可視門鈴藝,更是如今帶動村民致富的“金鑰匙”。(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