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區縣如何致富? 浙江遂昌“共富工坊”搭建“橋梁”
家家安麗水11月18日電(張雨滴)地處錢塘江和甌江的源頭,浙江省山區26縣之一的麗水市遂昌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3.59%。然而,山清水秀也伴隨著發展的煩惱,和大多數山區縣一樣,遂昌也遇到了地方財力有限、缺乏人口紅利支撐等等的“掣肘”。
為解決上述問題,近年來,遂昌以“總站+分站”模式,推動黨建引領“共富工坊”集群建設。通過多種舉措促進農民增收、集體增富,建立以品牌帶動、產業賦能、電商直播等6種業態為主的“共富工坊”,當地已逐步形成“共建共享共富圈”。
箬葉“共富工坊”總站 中共遂昌縣委組織部供圖
長粽“共富工坊” 中共遂昌縣委組織部供圖
打造“鄉字號”品牌 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在遂昌縣三仁畬族鄉,當地創新黨建引領鄉村共富新路徑,于2020年底成立小畬味“共富工坊”。“95后”畬家姑娘雷思敏就是其中一員。
穿著畬族的民族服飾,戴著美麗的特色頭飾的雷思敏,與手中的畬族特色農產品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剛開始推出小畬味平臺,村民們是不太信任的,他們會覺得這樣的平臺可能無法給他們帶來收益。”雷思敏說,于是他們挨家挨戶上門收購,讓村民們了解到品牌發展的紅利,逐漸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
如今,在雷思敏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時間,自發來到小畬味“共富工坊”當起了家鄉農特產品和人文風情的推廣員。
“以前油燜筍主要靠線下銷售為主,做多了怕沒有訂單,現在村里有了小畬味平臺,我的油燜筍不愁賣了。”農戶吳菊香說,去年她給小畬味品牌供貨了1500多瓶油燜筍,拿到手4萬余元。
和吳菊香一樣,許多村民的土特產都交給了小畬味品牌代賣。在小畬味農產品展廳里,陳列著筍、蜂蜜酒、茶葉、黃米粿、山茶油等各類特色農產品。
三仁畬族鄉黨委委員郭超介紹,當地將進一步通過“雙招雙引”“兩進兩回”、網絡發布招募令等方式,讓更多具有專業特長的人才和運營團隊加入其中,讓小畬味系列能夠做大做強,讓三仁畬族鄉能夠打造成民族鄉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窗口。
產業賦能 讓“綠色”走出大山
遂昌縣25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約30萬畝的野生箬葉資源。濕潤的空氣加上優質的水源,孕育出的箬葉品質上乘,是村民農閑時補貼家用的“活期存折”。
但由于缺乏規模運營和項目開發支撐,往年遂昌箬葉收購價格低且受季節限制,無線門鈴一直未能形成產業。“共富工坊”的建設,為箬葉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據遂昌縣供銷社黨組書記、主任朱建平介紹,箬葉“共富工坊”與浙江五芳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粽子企業結對進行箬葉輸送,推動資源就地轉化。
“2019年,我們組織遂昌49位從事箬葉采摘經營工作的代表前往五芳齋進行學習交流,了解箬葉的質量標準。”朱建平說,之后,他們每年都會召開類似的座談會,就箬葉品控等問題進行討論。
如今,一批批遂昌箬葉經過一系列程序制成成品,大量銷往上海、浙江杭州、江蘇南京等地,與五芳齋、昌記、真真老老、南湖齋四大粽子企業聯盟結對進行輸送。
2022年,浙江歐恒食品有限公司落戶遂昌縣應村鄉后,主打長粽生產銷售,通過購入站點箬葉,日均生產長粽達8000根,帶動周邊200余名農戶在3月至6月增收近200萬元,撬動長粽產業發展“共富鏈”。
數據顯示,通涂鴉可視對講過黨建統領箬葉“共富工坊”抱團發展,遂昌當地箬葉鮮葉收購價由原來的每斤4元提升至每斤5.5元,農戶通過采摘箬葉日均收入可從原來的400元增加到600元。
電商進村 打通農戶致富“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遂昌縣搶抓山區26縣跨越式發展及數字化改革重大機遇,探索形成具有山區特色的電商+產業振興模式,讓手機真正成為“新農具”。
據統計,目前遂昌縣直接從事農村電商的人員超過11000人,在電商主流網絡平臺上注冊登記網店4561家,通過網絡直銷模式銷售,本地農產品價格普遍增加20%至30%,“互聯網+”已成為該縣農戶銷售新模式與新愿景。
與電商共同發展的,還有快遞進村、農產品進城的新模式:混合分揀線通過“數字物流”打破了不同快遞品牌之間的壁壘。
在近3000平方米的數字鄉村物流標準化縣級處理中心內,201個快遞分揀落口分別對應遂昌縣201個行政村,不同快遞品牌的派件落入同一目的地村的分揀口后,郵遞員可以帶著所有品牌的快遞進村代派,返程時再將村民的快遞或農副產品帶回寄出。
“遂昌現已構建縣鄉村‘三級數字物流體系’,后續將通過對站點的功能疊加,實現農村家門口收寄件、線下線上繳費、購物體驗、直播銷售等‘一站式服務’。”遂昌縣委組織部兩新工委副書記項俊鋒說。
從品牌帶動、產業賦能,到抓住直播電商“新風口”,遂昌的共富之路正在越走越寬。(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