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聯儲開啟縮表,投資者如何應對?可適度增加人民幣資產配置
中新經緯6月2日電 (馬靜)美國當地時間6月1日,美聯儲正式啟動十年來第二次縮表。當日,美國三大股指高開低走,連續兩個交易日集體收跌。與此同時,美聯儲官員繼續發聲支持加息壓通脹。
接受中新經緯采訪的專家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國短期內可能會有資本外流壓力,但不會持續太久,建議投資者關注匯率變化以及美元資產風險。
資本流動和匯率或現階段性波動,總體平穩
與美聯儲正式開啟縮表齊無線門鈴頭并進的是,美聯儲鷹派和鴿派官員均表示支持加息以壓低通脹,降低了市場此前對美聯儲9月暫停加息的預期。盡管市場前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美聯儲“加息+縮表”組合拳的影響,但在美聯儲縮表開啟之后,基于中美不同的貨幣政策方向,中國是否會出現持續的資本外流現象,中美利差倒掛將持續多久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美聯儲不斷收緊貨幣政策,多次加息,開啟縮表,中美利差持續倒掛。在此背景下,人民幣持續承壓,外資受到情緒面的影響短期內流出中國資本市場。但從5月末的數據可以看到的是,中美利差倒掛的壓力已經有所緩解,中長期來看人民幣資產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亦在采訪中提到,今年1至4月中美十年期國債利差持續收窄;5月利差保持基本維持在-28bp至5bp之間,相對平穩。6月1日美聯儲開啟縮表進程,當日利差小幅降至-19bp。他認為,美聯儲縮表對中國的影響較為有限,短期內可能會有資本外流壓力,但隨著國內經濟逐步企穩,資本外流不會持續太久。
“當前中美處于不同的經濟周期與政策周期,且將持續一段時間。利差倒掛短期內仍可能持續,但總體會保持相對平穩,出現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不大。”王運金提到,6月中國疫情不斷好轉、復工復產進程加快,一系列寬松政策醫護對講加快落地,穩增長預期較為明顯,長期投資收益預期將更加樂觀。而美聯儲以控制通脹為目標的加息與縮表勢必會對經濟增長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眾多機構已將美國下半年經濟增長預期由3%下調至2.4%,經濟下行風險增大,中美利差倒掛大幅擴大的可能性不大。
陳靂亦表示,截止至當地時間5月31日,十年期美債收益率收于2.85%,較此前的高點已經大幅回落,疊加當前市場對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的擔憂不斷升溫,美債收益率上行空間有限。中國方面,在穩增長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貨幣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再加上近期美股回調壓力較大,而A股表現相對較好,人民幣貶值壓力開始放緩。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主要受到央行貨幣政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隨著市場情緒回升,人民幣匯率中長期將保持基本穩定。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則認為,由于美國在應對嚴重通貨膨脹的同時,又要快速收回過去的“大放水”,未來尤其是三季度將會加大加息+縮表力度。而中國在穩增長目標下,貨幣政策將在穩健的基調下進一步推動利率水平下降,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寬裕。因此,在未來一階段,至少在一個季度之內中美利差將繼續存在,甚至擴大。
不過,連平強調,中國資本流動和匯率可能會因此出現階段性波動,但總體會保持比較平穩的態勢。“流入中國的資本大部分屬于中長期資本,而證券投資這些短期資本在市場上所占比重較低。同時,中國舉借的短期外債中30%-40%都是人民幣外債。不太可能出現類似前一段時間的人民幣快速貶值現象。”
持有美元資產的風險加大
連平提醒,投資者要及時關注匯率變化,避免由于市場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平衡好不同貨幣的頭寸。
除匯率外,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對普通投資者還將帶來哪些影響?如何應對?植信投資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張秉文認為,美聯儲縮表主要影響投資者的美元資產組合,持有美元資產的風險將增大。首先,美聯儲縮表將改變美債市場的供求結構,導致美債價格走弱,收益率上升。市場利率逐步走高將逐漸降低市場對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的估值,對股票和房地產價格形成下行壓力。其次,美聯儲縮表意味著市場流動性部分撤出,流動性收縮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估值產生負面影響。
張秉文建議投資者適當降低美元資產頭寸,防范美聯儲縮表對美元資產的沖擊,同時適度增加人民幣資產的配置比例。對風險厭惡型投資者,也可以適當增加黃金、固收等避險資產投資,適度對沖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風險。
張秉文還提到,美聯儲縮表對世界經濟影響較大,會對中國對外貿易產生壓力,進而對人民幣資產市場產生一定影響。然而,美聯儲縮表對人民幣資產市場影響的程度相對有限。人民幣資產能夠很好地抵御美聯儲政策風險,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組合的“壓艙石”。
談及后市,陳靂則提到,國務院近日印發了《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建議圍繞國家政策,關注有政策支撐、行業業績表現較好的方向,如:新老基建、汽車、農業等板塊。(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