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提速算力發展 啟用“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
家家安上海2月20日電 (記者 鄭瑩瑩)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20日在滬正式揭牌啟用,該平臺依托上海超級計算中心進行建設及運用。當天,上海“算網融合,智領未來”算力網絡論壇在滬舉行,論壇上,上海發布了在算力領域的多項進展和舉措。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郭亮在受訪時表示,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是全國首批算力調度平臺之一,“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一周年之際,該平臺將重點聚焦算力調度,“希望把上海的相關算力放到一個平臺上進行調度,助力地方乃至整體‘東數西算’工程的算力統籌調度。”
“希望讓算力像水、電一樣得以便利使用”,郭亮說。他表示,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行業在需要算力來支撐各種應用的時候,能夠更加方便地獲取算力。
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主任李根國在受訪時稱,目前來看,上海的算力發展第一步需要充足的算力供給;第二步則是算力的標準化,“一旦標準形成以后,算力就可以更方便地為我們所用。”
他指出,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都需要算力。比如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生物醫藥領域需要大規模的算力來支撐,以做一些針對特定疾病的藥物篩選等。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孫一睿表示,盡管目前我們對算力的應用還沒達到“自動駕駛”的階段,但已經節約了醫生的“駕駛時間”,讓醫生“分身有術”。他解釋,原來醫生在同一時間段只能處理一位病人的數據,有了算力輔助后,醫生可以同時處理很多數據,顯著提高效率。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湯文侃在論壇上表示,近年來,上海市推動培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搶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前瞻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材料五大未來產業,這些都離不開算力網絡的支持。隨著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數據體量將更加龐大,全社會對數據資源存儲、計算和應用需求也將大幅提升。
他介紹,上海作為全國信息化發展的“排頭兵”“先行者”,具有良好的算力網絡發展基礎。截至目前,上海在用機架總數超過20萬個,近三年分批支持了27個共8.8萬機架的新建數據中心項目。上海將從多方面促進算力發展,包括:推動多元算力服務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的融合創新,降低算力使用門檻,合理配置優質算力資源等。
上海希望通過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的建設,提供普惠算力,賦能科研機構和人工智能企業的創新突破,進一步助推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當天,該平臺與第一批行業重要客戶、合作伙伴簽署合作備忘錄,在數字醫學創新、智能制造、智慧教育等產業領域進行探索,依托算網賦能,構建前沿應用創新模式。(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