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搖籃”贛州加速對接粵港澳大灣區
(經濟觀察)“客家搖籃”贛州加速對接粵港澳大灣區
中新社贛州2月24日電 (朱瑩)從企業車間到蔬菜基地,從鐵路場站到招商推介會,農歷兔年開年以來,“客家搖籃”江西省贛州市憑借著地緣、親緣、資源等獨特優勢,加速向南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今年一季度開年沖刺,我們要達到產能拉升目標的85%以上,強化地板項目完成正式生產。”在大自然家居高端智能智造(南康)基地,贛州市大自然家居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燕威告訴中新社記者,目前該企業訂單滿滿,實木地板生產線正“火力全開”忙生產。
近年來,江西贛州加快構建形成與粵港澳大灣區緊密協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吸引了一大批來自大灣區的知名企業投資贛州。
圖為大自然家居高端智能智造(南康)基地內,工人在生產線旁作業。(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走進格力電器(贛州)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大量作業人員正在崗位上熟練操作,各條生產線高效快速運轉、井然有序。該公司總經辦主任洪志勇說,“目前企業在崗員工1300人,今年是贛州格力大批量生產第一年,公司全員正圍繞‘年產300萬套’的目標共同努力。”
在贛州國際陸港,縱貫基地的鐵路延伸向遠方,在嘹亮的汽笛聲中,每天都有駛向粵港澳大灣區的鐵海聯運班列發車。
贛州國際陸港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羅永鋒告訴記者,2023年1月,贛州國際陸港到發班列229列,比2022年同期增長8.5%。進入202小區對講機3年后,贛州外貿回暖上揚趨勢顯著,貨量、訂單量增量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
圖為江西贛州西站,一輛開往深圳的高鐵列車駛離站臺。(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除贛州國際陸港外,贛深高鐵建成通車,贛州真正融入大灣區兩小時經濟圈;瑞梅鐵路初步設計獲批,已完成施工圖審查待批復。贛州黃金機場升格為國際空視頻對講港,與大灣區主要城市實現航線覆蓋,“空中橋梁”愈加便捷,贛州與大灣區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
江西贛州農業資源豐富,是大灣區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在贛州市于都縣禾豐鎮的江西都夏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內一壟壟西紅柿“鑲嵌”在舒展的藤蔓上,工人們正忙著采摘。
“我們上午在田里采摘西紅柿,下午分揀、裝車運往大灣區,次日清晨這批西紅柿就能出現在大灣區市民餐桌上。”公司負責人黃幫挺說,自2022年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后,基地面積和輻射力有了顯著提高。
贛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鄒建華告訴記者,目前,贛州已建成大灣區“菜籃子”基地84家、“圳品”24個,均位居江西省首位。據不完全統計,贛州每年有10萬噸蔬菜銷往大灣區。
“遠離城市的喧囂,開門見山、出門有水,環境太好了,一有空我就會帶家人來這里小住幾天。”來自深圳的一名陳姓游客如今成了贛州市大余丫山旅游度假區的常客。
新春伊始,贛州便在深圳舉行了“虔城融灣嘉游贛”文化旅游招商推介會,迎來新年“開門紅”。
圖為江西贛州江南宋城歷史文化街區,2023年春節假期期間,不少游客來此游玩。(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據贛州市文廣新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推介會成功簽約25個文旅項目和14個紅色教育培訓及研學項目,簽約總金額416.5億元人民幣。推介會上,贛州、深圳兩地文旅部門還共同簽訂了贛深文旅合作框架協議。“推介會的舉辦,進一步深化兩地文旅交流合作,推動兩地文旅產業聯動發展,贛州將真正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