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建設南向國際門戶樞紐 構筑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家家安成都2月24日電 (單鵬 岳依桐 堯欣雨 王利文)“南向通道的打通,有助于西部內陸地區獲得最便捷的南向出海口。”近日,成都市政協委員,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國際貿易所所長陳麗麗在成都接受采訪時表示。
今年的成都市兩會,成都建設南向國際門戶樞紐、構筑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受到與會代表委員高度關注。近五年,成都持續提升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能級,成都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030家,在蓉世界500強企業已達315家。
在戰略通道方面,成都現已開行中歐(亞)班列,開通中老、中越直達班列。“長期以來,內陸地區缺乏便捷的出口通道,對外貿易相對滯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西向和南向通道拓展,內陸地區成為開放前沿。”陳麗麗表示,如今圍繞國際航空港、國際鐵路港、綜保區以及作為四川自貿試驗區主體片區的建設,成都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平臺能級。
成都建設國際門戶樞紐,還得益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家用門鈴CEP)正式生效。數據顯示,2022年四川RCEP項下進口貨物貨值2.8億元,成都海關為105家出口企業簽發RCEP項下證書2439份,簽證金額合計133.8億元,農業、化工、新能源等產業受益明顯。
“RCEP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與RCEP成員國在信息服務、研發服務、設計服務、咨詢服務等領域的合作,有利于成都圍繞新型顯示、新型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建圈強鏈,形成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網絡,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創建。”成都市人大代表、西華大學商務管理系主任劉俊分析稱。
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成都今年將充分發揮南向西向開放門戶優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做強空港陸港樞紐,建強開放合作平臺。
為進一步構筑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陳麗麗認為,成都應與“通道”沿線區域實現更好的產業聯動;加強制度型開放,構建起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國際營商環境,同時積極探索構建適合內陸地區、以陸路為主的國際經貿規則制度創新。
在產業布局方面,劉俊建議,基于RCEP相關條款,就重點產業建圈強鏈進行科學謀劃和布局,深化生產網絡合作、拓展東盟供應鏈資源。“例如,成都市郫都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可以加快對接東盟消費電子、新型顯示、人工智能以及網絡通信市場;東數西算基地可為東南亞提供算力支撐。影視文創產業也可以與東盟數字經濟、文創產業加強對接,增加成都對東盟的服務貿易。”
在吸引外資方面,成都市政協港區委員、冠城集團執行董事洪振原認為,強大的消費力是成都吸引外資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建議,成都可參考粵港澳大灣區的有效經驗,從強化政策支持,加大人才吸引、激勵力度等方面發力。
“成都在全面對外開放過程中,應融合地理位置、產業發展、營商環境、人文風情、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袁昕建議,特別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斷推進的基礎上,成都與重慶可繼續深化各領域合作,實現“強強聯合”,擴大區域優勢、規模優勢。(完)
此頁面內容采編自中新網,僅供客戶了解最新前沿資訊所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做刪除處理。家家安科技,安全放心的視頻語音呼叫可視對講門禁無線門鈴系統生產廠家。